清風十里、草長鶯飛,,這個季節(jié),,是適合朗讀家風的季節(jié)。有家才有國,,有國才有家,,只有當家風家訓正直、向上,,一個國家的風氣才會越來越好,。本期策劃,記者找到了來自政法系統(tǒng)的幾位朗讀者,,他們中間有的正在為工作忙碌,,有的已經(jīng)離開工作崗位。伴隨著春風,,朗讀者開始了自己的講述,。
朗讀者:黃舒賢
助失散70年的姐弟重逢

王隆梅老人找到家人非常喜悅
一場70年的離散
“整整70年了,難道在我有生之年里,,真的見不到失散多年的弟弟了嗎,?”82歲的王隆梅老人,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,,總會問自己這個沒有準確答案的問題,。曾經(jīng)試著尋找了多次,可每回都會令其大失所望,??删驮?月20日的下午,通過本溪,、景德鎮(zhèn)兩地警方的共同努力,,最終為王隆梅老人的尋親路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。
“失散70載的故事打動了我,,幫助查尋是人民警察的天職,。”民警黃舒賢說。
屈指算來,,王隆梅老人與弟弟邸建國失散已經(jīng)整整70年了,。“找到弟弟是父親臨終時的遺愿,也是我這個當姐姐必做的一件事,,哪怕是沒有結(jié)果,,我也要一直找下去。”家住本溪市和平新村小區(qū)的王隆梅,,雖然已經(jīng)步入耄耋之年,,可在尋找弟弟這件事上,,她一直有所期許。
“在1947年,,母親生下三弟七天后就患了產(chǎn)后風死去,。父親就用小米湯喂養(yǎng)三弟,結(jié)果喂了一周后,,三弟就處于死亡的邊緣,。邸長生夫妻知道此事后,找到父親要收養(yǎng)我三弟,,父親同意了,。邸長生給孩子請了個奶媽,三弟才得以活了下來,。事后,,我們一家人被招進了部隊,父親有了工作,,我也上了學,。”王隆梅回憶說。
王隆梅告訴記者:“在1947年,,邸長生所在的部隊南下,,他告訴父親,三弟起名邸建國,,并告知這個孩子永遠不會改名,,以后方便查找認親,。身為裁縫的父親臨別時,,還親手縫制一件緞子面的斗篷送給邸建國,當時三弟才1歲多,。事隔一年,,父親帶著我們遷回本溪,從此與邸家失去聯(lián)系,,當時我只有11歲,。”雖然已經(jīng)過去多半個世紀,可這些往事還深深地印在王隆梅的腦海里,。
1976年父親病逝,,臨終前囑咐全家一定要找到弟弟邸建國。
民警助老人完成心愿
從此以后,,王隆梅一直關(guān)注著姐弟失散時的那個地方——赤峰市經(jīng)棚鎮(zhèn),。王隆梅告訴記者:“自己嘗試查找這個失散多年的弟弟,已有四五次了,,可每次都是無功而返,。拿起了電話不知往哪撥,,寫封信也不知往哪寄。”在她的記憶里,,弟弟是從赤峰經(jīng)棚走出去的,,想必總有一天還會回到經(jīng)棚鎮(zhèn)的老家。打這起,,只要新聞里有了赤峰經(jīng)棚的新聞,,王隆梅從不錯過,甚至是天氣,,她也會時常關(guān)注,。
隨著年齡漸漸大了,盡快找到弟弟的期盼也越來越重,。王隆梅老人總是當著家人的面念叨著這件事,。2月19日那天,王隆梅在表弟的陪同下,,來到了本溪市公安局社區(qū)警務支隊求助,,支隊長王玉霖知情后,立即責成人口信息管理大隊大隊長黃舒賢盡最大的可能,,助老人完成心愿,。
黃舒賢經(jīng)過與王隆梅老人一番溝通后,只得到了幾個模糊的線索,。名字不確定,、年紀較模糊、居住地也就是個大概,。黃舒賢只能通過全國人口信息庫進行搜索,,盡管邸姓并不多見,可是在全國范圍內(nèi),,搜索出13條同叫邸建國的人口信息,。
在逐一比對后,黃舒賢把重點放到了江西景德鎮(zhèn)樂平礦務局機廠區(qū)這個戶籍地址上,,因為黃舒賢發(fā)現(xiàn),,戶籍照片上的邸建國與尋親的王隆梅相貌很相似,從眉距到瞳距,,再到五官的特征都有相似之處,。
直覺告訴黃舒賢,這個邸建國“靠譜”,。但戶籍上并未留下任何聯(lián)系方式,,為了核實這一消息的準確性,她通過當?shù)?14查詢到屬地派出所的電話,,并通過同行幫助尋人,。
姐弟“隔空”團聚
黃舒賢再次撥通了江西景德鎮(zhèn)樂涌分局高家山派出所的電話,。對方給出準確的答復,“這個邸建國就是你們要找的人,。”
考慮到王隆梅老人已是82歲的高齡了,,黃舒賢并沒有冒然把這一喜訊告訴她,而是先把消息告知其表弟王隆佳,,讓他慢慢的“滲透”給姐姐,,免得老人承受不了。
事隔一日,,王隆梅在表弟和兒媳的陪同下,,來到市公安局警務支隊向幫助她尋親的民警們致謝。這個纏繞在她心頭多年的心結(jié),,終于解開了,。
王隆梅的兒媳荊淑艷告訴記者:“母親掛念這個失散多年的弟弟,不是一兩天的事了,,從我嫁到王家當兒媳后,,就知道有一個從未謀面的叔叔。如果不是兩地警方合力相助,,尋親的事肯定是母親一生的遺憾,。”
當著民警和記者的面,王隆梅給遠在江西的弟弟邸建國撥通了電話,。通話間,,姐弟倆各述往事,還相約加上微信后,,再續(xù)離別之情,。僅8分鐘的通話,王隆梅老人如釋重負,。她還表示,,“等春暖花開的時候,,一定要去看看弟弟,。”
有了這個皆大歡喜的結(jié)局,王隆梅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,,盯著電腦屏幕上弟弟的照片,,視線久久不愿移開。老人還說:“父親過世后,,自己經(jīng)常夢見與弟弟團聚的場面,,沒想到這個夢,居然實現(xiàn)了,。太感謝好民警黃舒賢了,,還有江西景德鎮(zhèn)的劉警官,,是他們圓了我70年的夢。”
朗讀者:陳晶
工作嚴苛始自家風

陳晶(右)在辦案
陳晶是一位女法官,,也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,,一個顧家愛家的賢妻,一個孝順貼心的女兒,,但多重角色卻沒有讓她顧此失彼,,而是更嚴格要求自己,在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顧時,她常常舍棄個人利益,加班加點地完成審判任務,。
而這與她的家風,、家教密不可分。
陳晶現(xiàn)在是鐵嶺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的副庭長,,工作中她尊重并維護正職的威信,,服從組織安排,做到盡職盡責,,兢兢業(yè)業(yè),,勤勤懇懇。
雖然自己工作量大,時間緊,可每當年輕同志遇到問題向她請教時,陳晶總是非常熱情的和大家探討問題,孜孜不倦的傳授自己的一些審判技巧,、審判經(jīng)驗,讓年輕法官在業(yè)務方面成熟起來,增強處理案件的能力,。另外,她能夠積極為主管院長,、庭長當好參謀助手,,主動配合工作,遇到信訪案件,、集團訴訟案件,,她從不躲避而是率先受領(lǐng)任務,積極完成,,為同志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,。
1975年出生的陳晶告訴記者,她在法院已工作二十年了,。她從書記員做起,,歷任助理審判員、審判員,,從事多年的民事審判,積累了嫻熟的法律知識和工作技巧,其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,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,,樂于奉獻,審慎處理每一起案件,力求做到事實清楚,程序合法,判決公正,得到各方的高度好評。
據(jù)陳晶介紹,,民事審判第一庭負責房地產(chǎn)案件,、醫(yī)療糾紛案件、各種類型賠償案件,、合同糾紛等,,案件數(shù)量占鐵嶺中院全院案件數(shù)量近一半,,案件的復雜性和審理難度逐年提高。該庭分成三個相對固定的合議庭,,審判長負責簽發(fā)所在合議庭的案件,。2015年,陳晶所在的合議庭共受理267件,,簽發(fā)229件,,其承辦91件,已結(jié)82件,。2016年,,其所在的合議庭共受理253件,簽發(fā)247件,,其承辦96件,,已結(jié)89件。在審理和簽發(fā)的案件,,無超審限,,無上訪纏訴案件,無差錯案件,,結(jié)案率,、歸檔率均達到90%以上,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,。
陳晶說,,法律是一門不斷進步和自我完善的社會學科,需要的是不斷地學習新的法律法規(guī),、不斷更新司法理念和審判思路,。為此,陳晶始終沒有忘記父母多年對她的教誨,,把提高自身素質(zhì)作為第一位,,她在取得本科學士學位后,又進修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(yè)研究生學歷,,同時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,,但她沒有滿足現(xiàn)狀,而是養(yǎng)成工作之余堅持學習的習慣,。經(jīng)過幾年來的錘打磨煉,,她的審判理論更加豐富,審判技能更加嫻熟,。
多年來,她始終以“忠誠,、為民,、公正,、廉潔”的核心價值觀來約束和警省自己。為人正直樸實,,善于團結(jié)同志,,群眾基礎(chǔ)較好。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,,注重節(jié)儉,,不搞攀比,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,,要求別人做到的,,自己首先做好,以實際行動上踐行了一名法官的核心價值觀,。
朗讀者:馮書貴
因為有愛,,所以幸福
朝陽市雙塔區(qū)北塔街道北塔社區(qū)有位101歲的老人,她叫王云華,。在女婿馮書貴和女兒魏鳳蘭的悉心照料下,,身體硬朗,精神矍鑠,,四世同堂的家庭其樂融融,。馮書貴和魏鳳蘭夫婦在生活中互幫互助,互敬互愛,,孝敬父母,,鄰里和睦,用自己最真誠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,,用各自的愛心構(gòu)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,。
“老人能活到這么大年齡不容易,所以我們更要好好伺候她,,讓她享受晚年幸福生活,。”老人76歲的女婿馮書貴說。馮書貴和73歲的魏鳳蘭是對恩愛的夫妻,,他們從司法局退休后,,每天堅持到社區(qū)參與調(diào)解工作的同時,照顧老母親也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快樂的事,。
王云華老人有三兒兩女,,魏鳳蘭排行老二,2007年,,魏鳳蘭的父親去世后不久,,魏鳳蘭便把居住在阜新精神狀態(tài)不好的母親接到了身邊悉心照顧。雖然年齡很大了,但老人身體一直很好,,除了耳朵聽不太清,,牙齒咬不動硬的東西以外,老人沒別的毛病,,也很少吃藥,。
老人剛來朝陽的時候體重只有85斤,心情也一直沒調(diào)整過來,,總覺得女兒家不是家,,她來了就是給女兒添麻煩。每次看到母親不開心了,,馮書貴就慢慢開導她,,不要想別的,到了這里,,這兒就是你的家,。沒事兒就帶老人到樓下溜達一圈,買點好吃的,,哄一哄,。每年花開的季節(jié)都帶老人去賞花,并將老人出游的過程用錄像機記錄下來刻成影碟,,老人沒事就喜歡拿出來看,。老人喜歡鮮艷的衣服,尤其是紅色,。作為女婿,,馮書貴知道老人的喜好,一到商場就給老人買她喜歡的衣服,。每年春節(jié),,他都把老人其他的兒女叫來,大家一起過年吃團圓飯,。慢慢地老人也融入了這個家庭,。如今,老人的體重已經(jīng)從剛來時的85斤長到了110斤,。身體上原來的小毛病也都沒有了,。老人已經(jīng)把女兒家真正的當成了自己家,誰叫都不走了,,還說:“他們對我好,,我喜歡住在女兒家。”
北塔社區(qū)有一個調(diào)解站,,馮書貴作為調(diào)解站的組織者和妻子每天都會堅持去“工作”,。他每天5點多起床,,先為老人和妻子準備早餐。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,,她就和我的親媽一樣,。老人能活到百歲不容易,,更要好好伺候,。”馮書貴說:“不僅從穿衣到吃飯要細心照顧,老人還需要陪伴,,希望老母親能多活幾年,,不僅是對我們的一種促進,也能給晚輩做個榜樣,。”
馮書貴夫妻不僅對家人有愛,,有時鄰居朋友生活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,他們都會給予無私的幫助,。多年來,,老兩口與鄰居和諧相處,相互間彼此尊重,,也結(jié)下了很好的人緣,,贏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朗讀者:張楠
傳承家風守底線 正氣育人鑄檢徽

張楠和父親共同參加沈陽市委政法委舉辦的書畫展作品
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,,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,。不論時代發(fā)生多大變化,不論生活格局發(fā)生多大變化,,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(shè),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,、注重家風,。家風關(guān)系黨風,也連著檢風,。
張楠,,自2005開始在沈陽市和平區(qū)人民檢察院工作,從一名書記員到檢察員,,逐步成為部門的業(yè)務骨干,、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室主任。古語云:“吏不畏吾嚴而畏我廉,,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,。公生明,廉生威,。”自從進入檢察機關(guān)的那一天起,,張楠就將嚴格執(zhí)法、清正廉潔融入了自己靈魂的底色。無論面對金錢的誘惑還是歹徒的威脅,,她都沒有退縮過,,因為在她看來,物質(zhì)的誘惑并不可怕,,一個人可以沒有財富,,但不能沒有靈魂。十年從檢路,有困苦有坎坷,每當遇到困難或誘惑時,張楠都會想起父親常常說起的話——堅守底線,,清白做人,。
這里就不得不提張楠的父親張國民了,一位老檢察人,。張楠從小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,,不知不覺就有了對檢察工作的敬畏和向往,心中的正義感引領(lǐng)她走上了檢察官之路,。進入沈陽市和平區(qū)檢察院工作后,,她真正進入到父親工作辦案的地方,這時才有了種實現(xiàn)自己夢想的感覺,,張楠對未來充滿了希望,。父親已經(jīng)在崗位上堅守多年,在她上班不久,,父親就要退休了,,這次,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“接班人”,。父親退休前再三強調(diào),,要守住底線,清白做人,,這句話張楠從小聽到大,,這也是她家的家訓,這句話隨著張楠的成長有了不同的理解,。如今她要守住的底線不僅是法律的底線,,更是道德的底線,如今這句話也成為了張楠的人生格言,,時刻督促她,,鼓勵她。
這對檢察官父女不僅在工作業(yè)務上常常交流辯論,,在生活中也是一同修身養(yǎng)性,,正所謂“靜以修身儉以養(yǎng)德”,書法正是修身養(yǎng)德的好形式,。張楠父女二人共同研習書法多年,,或是一同談心或是一同練字,,父女總有一些聊不完的話題。一個一身正氣的檢察官和一個清正和諧的檢察官家庭,,能有效地抵御物欲膨脹,、道德墮落,化解不良風氣的污染,。
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,,家庭給予的正能量源源不斷,傳承正義的好家風是張楠堅強的后盾,,也給予了她無限的動力,,她將盡職盡責地完成使命,,捍衛(wèi)法律的尊嚴,,實現(xiàn)自己對于人民的承諾。
每一個檢察干警實際上代表著檢察官群體的形象,,每一個檢察干警的家屬也是檢察官群體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,。傳承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是每個檢察干警的應有之義。相信每個檢察官家庭都有關(guān)于正義的傳承,,都有關(guān)于責任的擔當,,關(guān)于愛的詮釋,他們將譜寫共同進步的家庭文明新風,。
【記者感言】
家風就是傳家寶
家風影響著一個家庭的精神面貌,。在古代,家風可以說是一個家族族長治理這個大家庭的核心理念,。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,,看重人的道德品質(zhì),首先強調(diào)的是如何做人,。因此,,我們的家風也多強調(diào)這一點,比如忠孝,、仁義,、誠信等等。
一個人在家庭中尊老愛幼,,謙虛謹慎,,克勤克儉,嚴格自律,,講原則,,重正氣,他(她)在單位里,、社會上也必然能夠表現(xiàn)良好,;反之,,一個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,無情無義,,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,,也不把法律規(guī)矩放在眼里,甚至在與父母的關(guān)系中信奉“我的就是我的,,你的還是我的,!”視“吃父母”“啃老”為天經(jīng)地義,理所當然,;而當涉及贍養(yǎng)父母,、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成員,則就是另外一付惡劣的態(tài)度——“拔一毛而不為”,。這樣的人,,為社會所不齒。好的“家風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養(yǎng)成的,,它需要長期的“潤物細無聲”,。對于青少年來講,要經(jīng)過長期的耳濡目染,,自我修煉,。
從這個意義上講,上一代,、老一輩,,就應當起到一個正面影響的、潛移默化的引領(lǐng)作用,。身教重于言教,,為人父母、長輩,,對于養(yǎng)成好的“家風”其作用舉足重輕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