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州市志愿者助力平安建設群像掃描
他們默默無聞,、無私奉獻;他們不求回報、善良友愛,;他們滿懷赤誠、一腔熱血…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——志愿者。
他們播撒著愛心,傳遞著溫暖,,守護著平安,舉手投足間釋放著社會正能量,。盡管一個人的力量略顯單薄,,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之中,織就了浩瀚星空,,匯聚成無疆大愛,。
大愛錦州,志愿者無處不在,,他們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明品牌和靚麗風景,。為了鼓舞這群愛的奉獻者,日前,,錦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隆重表彰了以趙強為代表的84名志愿者為“最佳志愿者”,,《藍天公益大講堂》——應急志愿服務進社區(qū)等21個項目為“最佳志愿服務項目”,錦州醫(yī)科大學“昊博峰”青年志愿者協(xié)會等22個團隊為“最佳志愿服務組織”,,古塔區(qū)敬業(yè)街道華工社區(qū)等11個社區(qū)為“最佳志愿服務社區(qū)”,,錦州海關等10個工作單位為“最佳志愿服務工作單位”。
每次走近他們,,總能令你熱血沸騰……
“志愿者”,其拉丁文本源之意是“希望,、決心或渴望”,。在西方,他們被認為是在職業(yè)之外,,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強制驅(qū)使,,為改造社會、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們,。在中國,,中國志愿者協(xié)會為其下的定義則是,不為物質(zhì)報酬,基于良知,、信念和責任,,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、貢獻個人時間及精神的人,。
“老吾老,,以及人之老。幼吾幼,,以及人之幼,。”這是中國人綿延數(shù)千年的理想品格,也是志愿者發(fā)展壯大的道德根基,。但這還遠不是全部,。

魏星和孩子們在一起
“80后”大男孩的逐夢之旅
還記得那個有時間做公益卻沒時間去相親的“80后”大男孩嗎?2014年,,本報曾以《“愛心互助社”展現(xiàn)“小巷大愛”》為題,,專門報道過趙強的愛心故事。三年后,,記者再次采訪趙強,,再次走近這位“80后”大男孩的逐夢之旅。
“做公益是很快樂的事,,公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,。”“我們在一起”愛心互助社社長趙強談起近九年來做公益的感受時這樣說。
趙強于1982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,,2001年考上大學就讀自動化專業(yè),,2005年畢業(yè)后進入錦州石化公司工作。長相文弱的他,,卻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戶外求生運動發(fā)燒友,,幾個朋友湊在一起,常常到深山老林中進行探險,。
2008年的一次偶遇,,成為趙強人生態(tài)度的一個重大轉(zhuǎn)折。那一年,,趙強偶然遇到了一個農(nóng)村小男孩,,良性腫瘤壓迫脊柱神經(jīng)導致退學??呻y題又隨之而來,,5萬元的腫瘤切除手術費用,是他一家人所承擔不起的,。
經(jīng)歷了這件事之后,,整日想著怎么玩的趙強就像忽然變了一個人似的,。在一次戶外探險運動后,他向朋友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我們能不能組織一個愛心團隊,?幫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,?”令趙強沒有想到的是,這些朋友竟然異口同聲地答應下來,。
如果說,,與小男孩的巧遇是趙強創(chuàng)立“愛心互助社”最初的誘因的話,那么汶川大地震的發(fā)生就成為了創(chuàng)立“愛心互助社”的催化劑,。2008年,,汶川發(fā)生特大地震后,趙強攜帶自購和募捐的藥品和食品,,以錦州志愿者的身份,,趕往汶川參加抗震救災。兩年之后,,他再次作為一名志愿者前往玉樹參與救災,。
“一個人的力量太渺小,所以我就動員更多的愛心人士一起行動,,讓幫扶救困的力量變大,。”2008年11月,趙強創(chuàng)立了“我們在一起”愛心互助社,,確立五保戶,、特困戶、殘疾人,、孤兒,、貧困山區(qū)小學、重大疾病患者等作為幫扶對象,。剛開始活動時,,趙強和他的群友通過網(wǎng)上發(fā)帖、網(wǎng)絡視頻,、QQ群轉(zhuǎn)發(fā)等方式,,募集了幾百件衣服、幾袋大米,、幾桶豆油,,組織群友送到五保戶老人手中。隨著愛心QQ群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,,他們所募集的物資也越來越多,趙強每周都要去郵電局,、貨棧,、鐵路收取全國各地寄來的愛心包裹,。他也不斷尋找機會開展公益活動,及時將收到的一份份愛心傳遞出去,。
2011年,,趙強向民政部門申請,“我們在一起愛心互助社”由此成為錦州市首家正式注冊的民間公益機構,。這個最初只有幾個人,、十幾個人的團隊,如今隊伍已經(jīng)壯大到1000多人,,其中包括各行各業(yè)的愛心人士,,甚至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。
愛心互助社得知義縣貧困山區(qū)“三無”老人,、孤寡老人等困難群體較多時,,趙強組織骨干到義縣留龍溝、大定堡,、地藏寺鄉(xiāng)等鄉(xiāng)鎮(zhèn)的20多戶貧困,、孤寡老人家中走訪。從2008年開始堅持至今,,累計為他們送去大米300余袋,、豆油500多桶、捐獻衣物和被褥7000多件,,逢年過節(jié)還給老人送去年貨,。
他們還積極開展留守兒童、農(nóng)民工子女項目,。愛心互助社歷時兩個月驅(qū)車2000公里調(diào)研了9所小學,,最終確定5所小學為幫扶對象。他們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持,,開展圖書,、玩具、文體用品,、教學設備等物資捐贈活動,,共征集到各種課外書籍、教學練習冊3000余本,,衣物4000余件,,文具5000余件,還有一些體育用品,、兒童玩具等,。愛心互助社利用這些物資在5所小學建立“陽光圖書室”。
扶貧濟困的同時,,愛心互助社的志愿者還積極幫助幫扶對象進行創(chuàng)業(yè),。他們積極支持凌海女孩胡陽的“奔跑的咸鴨蛋”項目,,通過創(chuàng)業(yè)讓幫扶對象有個穩(wěn)定的經(jīng)濟來源。
截至目前,,愛心互助社捐出的物資和善款價值100余萬元,,組織大型扶貧濟困活動100余次,志愿服務時長達21000小時,。
“送人玫瑰手留香,,雪中送炭心留暖”,未來,,愛心互助社的全體志愿者還會組織更多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,。
用愛點燃大山里的希望
今年30歲的魏星是錦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法制大隊的一名民警,一次偶然的相遇,,使他與5名大山里的孩子結緣,,他用無私的大愛點燃了山里孩子求學的夢想。
魏星畢業(yè)于大連醫(yī)科大學藥學院,,2009年還在就讀大學的他就加入了志愿者服務行列,,作為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干部,他經(jīng)常組織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到敬老院和福利院做義工,,看望那里的老人和兒童,,為老人測血壓、陪孩子做游戲,,給他們講解飲食,、鍛煉方面的知識,為他們送去溫暖,。
2014年2月初,,剛剛參加公安工作的魏星結識了凌海市沈家臺鎮(zhèn)蕭軍義務學校5個品學兼優(yōu)的孩子,在與孩子們和學校老師的交談中,,他得知這幾個孩子生活在大山里,,家庭都非常貧困,有的孩子交不起學費,,甚至買不起學習用品,,孩子們隨時有可能面臨輟學,當他看到這些質(zhì)樸的孩子的時候,,從他們的眼中他看到了他們對于求學的渴望,。尤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,孩子的成績在年組能進前三名,,但由于家里沒有錢給孩子坐校車,,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,小女孩每天早上6點多就要離開家,,騎一個小時的自行車才能到學校,,于是,,他萌生了一個想法,他決定用自己的第一個月工資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,。
2014年3月初,他載著滿滿一車新購買的書包,、筆,、本等學習用品來到了凌海市沈家臺鎮(zhèn)蕭軍義務學校,親手將學習用品送到這幾個孩子手中,,孩子們都深深地沉浸在幸福之中,,幾張幸福的小臉上都洋溢著高興與感動的神情,他心里也流淌著滿滿的溫暖,。
從此以后,,每個學期開學初以及每年的六一兒童節(jié),魏星都會給這幾個孩子帶去他們需要的學習,、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小禮物,,并為他們講解課外知識,陪他們做游戲,,鼓勵他們好好學習,,長大以后報效祖國、報效社會,。平時,,這些孩子會通過信件、短信,、電話等形式不定期向他匯報學習,、生活情況。
“感謝您對我們的幫助和關心,,是您的愛心讓我們有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和夢想,,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,長大做個有用的人,,不辜負您對我們的期望,,祝魏叔叔工作順利,身體健康,。”在魏星與孩子們的書信往來中,,其中的一個孩子這樣寫道。
過年時,,孩子們都會用他們省吃儉用攢下的零花錢給魏星郵寄新年賀卡,,送上節(jié)日的問候,每當談起這些的時候,,他的眼里都會泛起淚花,,他說,,孩子們都是心懷感恩的好孩子。
他就是這樣默默地見證著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的成長,。他想要一直資助這些孩子到大學畢業(yè),,希望他們能夠不再顧及家庭條件,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,,考上大學,,找到好的工作,真正的走出大山,、報效社會,。他要通過自己的愛心行動,讓這些貧困山區(qū)的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,。
2015年10月13日和12月2日,,魏星分別被凌海市沈家臺鎮(zhèn)蕭軍義務學校、錦州市第五中學正式聘為校外輔導員,、交通法制副校長,。每個學期開學初,他都會利用自己的業(yè)余時間為兩個學校的孩子們帶去生動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講座,,為孩子們普及交通安全法律常識,,幫助孩子們樹立良好的出行習慣。
“幸福驛站”打造溫暖之家

三保社區(qū)的暖心服務
木耳炒雞蛋,、宮保肉丁,、尖椒干豆腐、土豆燉雞肉……北方的三月,,春寒料峭,,但在錦州市古塔區(qū)站前街道三保社區(qū)的暖心食堂里,卻是暖意融融,。社區(qū)里的老人們排著隊在暖心食堂里打飯,,看著香噴噴的飯菜,幸福都寫在了臉上,。
三保社區(qū)作為老舊小區(qū),,轄區(qū)內(nèi)以老年人、低保戶居多,。為解決轄區(qū)內(nèi)居民就餐難的問題,。2015年4月8日社區(qū)決定成立三保社區(qū)暖心食堂,食堂主要面向轄區(qū)內(nèi)的空巢老人,、殘疾人,、留守兒童、下崗職工、低保戶等特殊群體,,實行低于成本供應午餐,,三無老人免費就餐。行動不便的居民,,只需要一個電話,,黨員志愿者們就可以為他們免費送餐上門。
“這個食堂好啊,,飯菜都可好吃了,,對于我們老年人來說,這可太方便了,,這樣的做法應該推廣啊……”見到記者到來,一位老人拉著記者的手如是說,。
社區(qū)黨委書記朱文珍告訴記者,,2016年,三保社區(qū)成立暖心驛站,,暖心驛站在原有的暖心食堂基礎上,,繼續(xù)推出暖心系列活動。目前,,三保社區(qū)暖心驛站下設三保社區(qū)暖心食堂,、三保社區(qū)暖心衣站、暖心幫幫團以及六支志愿者服務隊,。通過暖心驛站項目的不斷完善和發(fā)展,,服務內(nèi)容和服務對象不斷拓寬,由最初的單純解決困難群眾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,,發(fā)展到面向全體社區(qū)居民,,包括扶貧助殘、幫困助教,、敬老愛幼,、科學普及、紅色宣講,、醫(yī)療保健等多種類型的志愿服務,。
暖心食堂的最初設想,起源于2015年3月召開的社區(qū)黨委會議,,會議上,,黨員提出了希望成立一個食堂解決居民們就餐難的問題。通過社區(qū)建設,,各位黨員志愿者的參與,,2015年4月,三保社區(qū)暖心食堂正式成立。想起初建時的艱難,,朱文珍仍記憶猶新,,“當時沒有資金,我們社區(qū)工作人員就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,,一塊磚一塊瓦的撿,,就算到了現(xiàn)在,雖然有很多愛心人士捐助,,但維護的費用仍十分緊張,。”回想起籌建暖心食堂的不易,朱文珍的眼中噙滿了淚水,。
2015年12月,,為了讓更多的黨員參與到服務群眾的項目中來,社區(qū)黨委決定在三保社區(qū)暖心食堂內(nèi)開展墻上的餐桌活動,。愛心人士可通過購買一份飯菜的形式奉獻愛心,,并將愛心貼紙貼在墻上,有需要的人到三保社區(qū)暖心食堂拿下愛心貼紙可以免費就餐,。成立至今得到了街道領導,、駐街單位、在職黨員的大力支持,,紛紛為特需群體奉獻愛心,。
在暖心食堂的一側(cè),立著一個碩大的衣柜,,朱文珍告訴記者,,這是社區(qū)的暖心衣站,暖心衣站以“與愛同行,,衣舊暖心”為主題,,為轄區(qū)內(nèi)居民提供免費服務,暖心衣站接受機關,、企事業(yè)單位,、社區(qū)團體、部隊和居民捐贈的包括衣服,、鞋子,、箱包、生活用品等物品,,捐贈的衣服要干凈齊整,,捐贈者捐贈的舊物品至少要有7成新的使用價值。接收到社會的捐助以后由志愿者對接收的物品進行清點,、清洗,、消毒、整理、分類,、上架,。有需要的居民可在周五下午來到互動超市選取自己需要的物品,選取物品的居民可以制作“愛心卡”贈送給捐贈者,,“愛心卡”記載捐助人姓名和捐贈物品,,由捐助人留作紀念。
除了這些,,三保社區(qū)還有暖心幫幫團和六支志愿者服務隊,,時刻為社區(qū)居民提供服務。
為了推動志愿服務規(guī)范化發(fā)展,,早在2015年,,錦州市古塔區(qū)文明委就開始著力打造特色惠民志愿服務平臺,推出了古塔區(qū)“幸福驛站”志愿服務活動,。古塔區(qū)精神文明辦副主任趙迪告訴記者,,“幸福驛站”志愿服務是古塔區(qū)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弘揚古塔大愛精神,,凝聚古塔愛心的平臺,以貼近實際,、貼近生活,、貼近群眾,廣泛普及志愿理念為依托,;以為政府分憂,,為百姓解難為宗旨;以大力弘揚志愿精神,,著力壯大志愿隊伍為原則,,以著力完善志愿服務體系,建立志愿服務社會化運行模式為方式,,推動全區(qū)志愿服務更好發(fā)展,,使更多的人成為志愿者,使更多的志愿者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,,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傳播者,、實踐者。
目前,,古塔區(qū)文明委在全區(qū)建立了“幸福驛站”三級管理模式,,在全區(qū)形成上下聯(lián)動、橫向互動,、縱橫交錯的志愿服務網(wǎng)絡,。
3月3日,古塔區(qū)志愿服務“幸福驛站”成立暨學雷鋒惠群眾活動月啟動儀式,拉開了古塔區(qū)“幸福驛站”在全區(qū)全面展開的帷幕,。啟動儀式上,,市、區(qū)領導為12家“幸福驛站”分站頒發(fā)了牌匾,,各街道分站又與愛心團隊代表結成共建對子,。截至目前,“幸福驛站”共設立1個總站,、12個分站,、73個三級站,三保社區(qū)的暖心驛站就是其中的一個三級站,。
“從志愿者之間的愛心傳遞,,到志愿者之間的惺惺相惜,我們看到了打包微心愿,,接軌大幸福的感動,,我們看到了募捐傳遞溫暖,愛心點燃希望的瞬間,。”趙迪說,。
義務救援的草根力量

錦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在救助群眾
他們本是一起游玩的“驢友”,一次游玩途中恰巧救助了一位受困于山林的人,,這次救助也在這些“驢友”的內(nèi)心種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,。
就是在這些“驢友”的不懈努力下,2013年,,錦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正式宣告成立,。幾年時間的發(fā)展壯大,目前,,已經(jīng)發(fā)展壯大成為一支具有300多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參與,,60多名隊員常態(tài)下活動,并具有山野,、城市及水上救援能力的綜合性民間救援隊伍?,F(xiàn)在全隊共有取得資質(zhì)的急救員70余人,救護培訓師4人,,戶外安全宣導員2人,。
2014年10月24日,在接到葫蘆島藍天救援隊請求協(xié)助搜救的情況下,,錦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9天共出動176人次,,出車46臺次,并為這次救援行動架起臨時通訊臺,,為救援時期的通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,,為這次救援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,,受到總部和兄弟隊伍的一致好評。
2016正月初三傍晚,,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(jié)的喜慶氣氛中時,,救援電話劃破了夜的寧靜:“兩名盤錦驢友在閭山迷路走失。”隊長閔青確認消息來源的真實性后,,第一時間發(fā)出救援指令,,十幾名隊員放下飯碗,驅(qū)車趕往100多公里以外的事發(fā)地點,。夜里,,第二搜救小組終于聯(lián)系到迷路驢友。救援結束時已經(jīng)是凌晨兩點,。
錦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員們有著共同的信念,,就是當群眾處在危難之時,在第一時間竭盡所能給予無私幫助,。建隊至今,,他們先后完成了多次搜尋迷途、受傷驢友,,尋找走失老人,,溺水打撈等幾十次救援行動,成功組織了預防溺水及現(xiàn)場緊急救護等多個演練,,參與了50多次大型活動的保障,,累計出隊1700余人次,累計志愿服務4萬多小時,。
為更好地宣傳和普及現(xiàn)場應急救護知識,提高群眾自救,、急救,、互救能力,錦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毅然承擔起社會責任,,及時開展了藍天公益大講堂——紅十字應急志愿服務在錦城活動,,走進社區(qū)、學校,、部隊及相關單位,,將相關知識普及給大家。他們從項目策劃,、課題選定到講師選拔,,層層落實、責任到人,。從醫(yī)療急救知識,、緊急避險常識,、戶外運動和野外生存知識三大類,細化到心肺復蘇,、創(chuàng)傷急救,、常見急癥、火災逃生等100個課題,,力求將活動打造成一項科學,、專業(yè),常態(tài)化,、持久化的惠民工程,。
記者手記
志愿服務提亮城市底色
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,雖然行業(yè)不同,,身份不同,,卻堅守著同樣的執(zhí)著,致力于服務社會,,播撒愛心,,傳遞正能量。他們是一群可敬的人,,無私付出不圖回報,,在付出中品嘗著人生的快樂,用行動捍衛(wèi)著城市文明,,守護著城市安寧,。
“志愿者隊伍已經(jīng)成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,開展各類公益活動,,為城市文明建設做出了特殊貢獻,。看到他們所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,,我們同樣看到了他們的不易,,做一件好事可能不難,難就難在持之以恒,。”錦州市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楊富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說,,“我們表彰先進,就是為了弘揚志愿精神,,激發(fā)社會正能量,,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向志愿者們致敬!”
日漸興盛的志愿力量將錦州這座遼西中心城市變得日益溫暖,,廣大志愿者的愛心傳遞,,正讓這座城市充滿活力。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擦亮了這座城市最亮麗,、最靈動的城市底色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