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撫順市順城區(qū)河東街道澤麟社區(qū)平安志愿者姚恩亮
做一件好事不難,,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好事,。有這樣一位耄耋老人,,他尋找烈士父親50年,,只為替兄弟盡孝,;他傳承雷鋒精神,,創(chuàng)建撫順市雷鋒志愿者聯(lián)誼中心,,一學就是一輩子,;他心系居民平安,,辦社區(qū)板報16年,深受好評,。他就是先后榮獲遼寧好人,、撫順市學雷鋒先進個人、撫順市十大銀鈴之星,、撫順市百姓雷鋒等40多個獎項的撫順市順城區(qū)河東街道澤麟社區(qū)平安志愿者姚恩亮,。
1978年,44歲的姚恩亮組織成立了“學雷鋒送溫暖”小組,,他帶領小組成員照顧撫順市新?lián)釁^(qū)無兒無女的于順溪老人及其老伴10年,。1988年兩位老人先后去世,他組織人為老人處理了后事,。同年,,他又開始照顧80歲的張桂芝,三年后老人離世。
“現(xiàn)在姚老也沒閑著,,雖然已經(jīng)83歲了,,但還在照顧社區(qū)兩位百歲老人。”澤麟社區(qū)黨總支書記康淑蘭對記者說,。
康淑蘭還告訴記者,,姚老小時候曾因家庭貧困兩次失學,深知學習對孩子的重要性,,因此他從20多年前就開始資助貧困學生,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如今,,他幫助的貧困學生都已經(jīng)長大,,不少人上了班,有的成為了小老板,。多年來,,姚恩亮與被幫助過的孩子們都保持著聯(lián)系,這些孩子也把他當成親爺爺一樣,,逢年過節(jié)都來看他,。
2004年,70歲的姚老創(chuàng)建了撫順市學雷鋒志愿者聯(lián)誼中心,,100多名愛心人士加入到了這個隊伍,,其中不乏一些全國勞動模范和省、市勞動模范,。通過13年的發(fā)展,,如今該組織已有學雷鋒志愿者300余名,每年組織活動百余次,,獲得了群眾好評,。
姚老的老家在黑龍江省富錦市,李尚祥是他在富錦一中的同學,,也是他最好的朋友,。1950年,年僅16歲的李尚祥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戰(zhàn)場,,這一別便再也沒見,。
1953年,姚老考入哈爾濱外語學院,,李尚祥也回國在福建守衛(wèi)邊疆,,兩人書信不斷。然而從1955年夏天開始,,姚老再也收不到李尚祥的回信了,。直到第二年,他收到一名叫胡殿祥的戰(zhàn)士寫來的信,信里說他誤拆了李尚祥的信,,并告訴姚老,,李尚祥一年前已被敵人殺害。得知消息,,姚老失聲痛哭,,并萌生了尋找烈士父親,替兄弟盡孝的想法,。也正是從那時開始,,姚老踏上了尋找烈士父親的漫長之路,這一找就是半個世紀,。
2004年,,姚老幾經(jīng)周折終于找到了李尚祥的父親,兩人見面后泣不成聲,。“看到你我更想兒子了,,他要活著也應該像你一樣兒孫滿堂了,可我現(xiàn)在還不知道他葬在哪,。”李老爹抽泣著對他說,。
就這樣,姚老又踏上了尋找烈士墓的征程,,為此他寫了數(shù)十封書信郵寄到了黑龍江省和福建省的相關部門,,但讓姚老遺憾的是,他至今仍未找到烈士忠骨的埋葬點,。“雖然兄弟父親已經(jīng)去世了,,但這是老人的遺愿,我一定不會放棄的,!”姚老對記者說,。
在澤麟社區(qū)有一個樓洞,,每次有領導前來社區(qū)指導工作時都會在此停留,,不是因為這里是進入居民樓的必經(jīng)之路,而是這里有姚老精心辦了16年的板報,。
姚老和老伴兒是2001年搬到這的,,姚老夫妻二人開始時在社區(qū)的幫助下做了兩塊板報,分為黨的方針政策,、黨的歷史,、學雷鋒、生活知識,、計劃生育,、兒童教育、好人好事等34個欄目。去年,,姚老的老伴兒去世了,,編寫每期3000余字板報的任務開始由姚老獨自完成,但無論寒冬酷暑,,板報沒有停過一期,。
康淑蘭告訴記者,為了把黑板報辦好,,姚老平時要用大部分時間收集資料,,再用五六個小時精心制作。為了讓居民看到新鮮事兒,,他每周更新一次板報內(nèi)容,,這些年已經(jīng)用掉了幾萬根粉筆。記者在板報上看到了身邊好人專欄,,寫滿了社區(qū)的好人好事,。一位居民告訴記者,如今社區(qū)居民都以在黑板報上看見自己的名字為榮,,爭著做好事,,社區(qū)的鄰里關系也越來越和諧。如今,,姚恩亮的辦報技術越來越嫻熟,,還在上面畫了花、鳥等圖畫做點綴,,版面也變得活潑起來,。